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商界动态 > “三去一降一补”谋关键突破(热点聚焦·【明年经济怎么干】①)
“三去一降一补”谋关键突破(热点聚焦·【明年经济怎么干】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6-12-19

12月17日,国家发改委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召开了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落实。国家发改委表示,明年贯彻落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要巩固拓展既有成效,确保“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推进关键性改革任务重点突破。专家指出,今年“三去一降一补”相关改革措施密集铺开,在很多领域收获了初步成效,但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明年,在既有成果上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无疑将有助于中国经济加速转型升级。

  已有改革成效初显

  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也是一样的。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提前完成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煤球不如土豆,钢铁比白菜便宜”的矛盾日趋缓解,企业信心明显提振。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同比下降0.17元;产成品存货连续7个月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568亿元,同比增长8.6%。同时,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工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亦大幅领先高耗能行业。

  传统供给减量提质,新兴供给蓬勃发展。不久前,一架携带10余公斤重包裹的无人机,经过8分钟飞行,并在成都市德源镇永光村离地1米处悬停,完成自动卸货后自主返航。这个看似科幻小说的描述,却是京东无人机完成西南地区首单配送的真实场景。类似的画面,几乎每天都在神州大地上演。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中国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采取了很多针对性措施,实现了预期目标,但也反映出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中国钢铁、煤炭、玻璃、水泥等领域产能有所下降,工业品价格企稳回升提振了企业信心,打破刚性兑付开始破题,部分城市去库存顺利并为稳增长助力;另一方面,部分领域产品涨价也制约其他企业降成本,同时热点城市房价涨幅过快也引发了人们对潜在金融风险和资金‘脱实向虚’的担忧。”王远鸿说。

  明年力求实质进展

  针对2017年“三去一降一补”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门做出了部署与调整,以力求五大任务取得实质性进展。

  具体来看,去产能方面,要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同时,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去库存方面,要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降成本方面,要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补短板方面,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三去一降一补’的部署,其实是在总结今年实践经验基础上做出的。例如,去产能中更强调市场化、法制化的办法,就是考虑不同行业国企民企比重不同的实际,避免‘一刀切’‘拉郎配’,而是谋求让政府、市场、企业形成合力,以便利用市场规律切实淘汰落后产能。再例如,去库存强调因城施策,针对的就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中的结构性问题,这意味着今后热点城市将增加土地供应,而三四线城市则以限制开发投资、盘活存量、发展租赁市场等方式为主。”王远鸿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明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进一步深化,“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还很艰巨。以去产能为例,未来要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坚决淘汰掉高污染、高能耗、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产能;同时,还要扶持一些先进产能,要鼓励创新,最终提升技术含量。

  保持定力迎难而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须把握好两个逻辑:一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虽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结构性失衡。二是结构性失衡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障碍,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是政府没有更好发挥应有作用。

  坚定改革保持定力,迎难而上开创新局。专家指出,“三去一降一补”是解决经济中结构性失衡问题的钥匙,明年中国积极在这些领取踏实改革、谋求关键性突破与进展,显然有助于为经济长期发展蓄积动能。

  “无论是补齐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的短板,还是推动精准扶贫落地生根,其根本目的都是解决过去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开创经济发展的新局面。”王远鸿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但明年在推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各种考验,从而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宏观经济政策空间甚至影响GDP增速,这就尤其需要我们放眼长远、保持定力、坚定改革决心,最终将“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协调好。

  事实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景被广泛看好。埃及地区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易卜拉欣·赫伊塔尼表示,在西方国家研究预算不景气之际,中国却为许多尖端研究项目提供巨额资金,并正在人工智能、无人机和互联网技术等领域追赶上来。在易卜拉欣·赫伊塔尼看来,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标准越来越高,与西方国家逐渐消失的差距,让全球更多地关注到中国经济“榜样的力量”。

 
(责编:乔雪峰、杨迪)

广告标题